九月初一,老郑一行人终于踏足洛阳地区。洛阳可说是神赐之地,水网纵横交错,波光点点、处处涟漪,宛如小江南的水乡,绿水长流青山不尽。洛阳被宠于手心,青山作帐,绿水为眸,天资绰约,为天下所钟。难怪光武帝刘秀将洛阳定位东汉王朝的帝都。洛阳四面环山,群山抱拥,山多且险,西面为九曲坂(九阿),北面孟津有邙山横贯而过,东南有太谷和嵩山大室(现叫嵩山太室山),西南有伊阙两山双对,大道中穿而过,从西北轩辕山小路捷径入洛,西面为底柱(砥柱山或称三门山)阻断,西南的熊耳山发伊水入洛,东面又以大伾山和旋门坂为屏藩。洛阳正坐落于如此群山中,面向洛水,背对黄河,洛水自西向东注入黄河,人工的阳渠环绕城北灌溉良田万亩,伊水、谷水、瀍水均在洛阳地区与洛水汇合。洛阳周围诸县城无不有大山临境,唯有洛阳所在一望无垠、坦坦荡荡而无一山,从地理分类来看是为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洛水也因此被成为“温洛”,即使寒冬腊月,流水依旧。
老郑与徐孚远、陈近南领着小船队从洛水溯河而上在洛阳城南渡头登岸,大船大舰则由罗蕴璋、刘国轩继续溯黄河而上去孟津抛锚登岸。老郑还在黄河航道时便已经发现这时的水运其实也很繁忙,船虽然都不算大,但载货载人是够用了。豫西的货物通过陆运到巩县,转水运上溯洛水到洛阳,顺水而下则到黄河下游。当船队驶过偃师,洛水航道越发繁忙。洛阳宫殿建设所需要的材料、宫廷使用的工艺品以及其他供给大部分来自周边河南尹、河东郡、河内郡、弘农郡等等地区,外部州郡的解押远远不够洛阳的消耗。沿途不少来自卢氏的木材、黾池附近(现洛宁)的竹子被人结筏顺流而下,筏上之人弄槁拨水,筏筏相连,井然有序。谁说只有江南人会水,莫不知河洛之民同样能凫水弄潮。纤夫与水手吆喝着整齐的号子,唱着质朴古风的民谣,令人欣慰这东汉王朝的在大祸将起的前夕居然还有如此“繁华”的景象。只是不知道这大汉最后的光辉还能亮到何时。
《晋书?地理志》记载整个大汉帝国于永寿三年(157年)有一千零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全国人口五千六百四十八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平均算下来每户五点二九人,达到了封建时代“五口之家”的标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永和五年(141年),河南尹共二十一个城池,共有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户,人口一百一十万零八百二十七人。184年的洛阳地区估计也许有五十万人,洛阳估计住着二十万人(十六不相信东汉洛阳有百万人,估计那是隋唐时的人口,董卓劫走的百万人不单洛阳,还包括洛阳附近的城池《三国志?董卓传》明确记载“二百里内无复孓遗”)。
老郑一路南来,所过的州郡城池不少,所过所见都比不上这京畿重地,这里已经是大汉王朝的精华之地了。洛阳地区人口稠密,虽然盘剥严重,还不至于像青州那重灾区人人皆有菜色,显贵富豪之家的车马队伍也开始络绎不绝,有古朴典雅者,但多为奢侈富华者。老郑四十条船进洛水,确实也蔚为壮观,不管官民贫富都很好奇这伙是什么人,究竟是从那个州郡来的一方大员,居然押着这么多贡品进京。城南的码头其实很大,吞吐量也足够,但骤然来了四十条船,也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卸货装车。老郑又要留下人员义务为大汉的帝都扩建码头了。
京畿的治安还算不错,起码没有想要打劫,一般的游侠儿也不敢跟这么大规模的船队车队找茬。老郑便找了好几个本地向导,好进洛阳城。其实老郑大可不必如此费劲,洛阳早已经派人来接待老郑一行人了。因为老郑一行人上百条大型舰船入黄河,沿途各郡县都有向洛阳报讯,何况老郑的人还在成皋停留了这么久,成皋早已经快马加鞭将快报送入洛阳,老郑在青州的战事也早被焦和送入洛阳报功。老郑在新郑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新郑县令早已经向河南尹报告了,新郑发生的“太宰欣取郑”之论掀起的风波也波及洛阳,甚至成为在洛阳太学求学的太学生今日必谈的话题。会稽太守徐圭向朝廷的奏报是海归郑氏率本部十二万人回归,徐圭举郡丞骆融之子骆俊孝廉时,随骆俊进京的第二次奏报还奏明,此时海归郑氏已经有伍万族人登陆会稽。若果真有十二万人来附,岂不有差不多半个洛阳的人口之多,在外郡需要置两城方可安置,如此大事,朝廷岂能不重视。因航程远近不同,罗蕴璋和刘国轩的舰队靠岸孟津比老郑的船队抵达洛水洛阳渡头要早一天。司徒袁隗得报海归郑氏的舰队已经停靠在孟津后,便启程前往孟津宣慰,到了孟津才发现正主从洛水上溯洛阳。袁隗也算开了眼界,第一次见到福船谁都会觉得惊讶,真没想到这些“海外蛮子”居然有如此恢宏的海船,据说还有更大的,因为不便走黄河航道没有来。罗蕴璋和刘国轩也很客气地让大汉朝的三公之一登船参观。袁隗也只好先给这些“海外蛮子”安置居所,便启程回京。袁隗还没有回到京城,便有人来报说正主儿在南渡头登岸,白跑了孟津一圈的袁隗也累得不想动了,便让人赶回去通知下属司徒掾刘陶前往迎接,自己则回洛阳迎候。
老郑这边,待到车队全部整理好准备起步时,却见北方来了一车和一群士兵赶紧赶慢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