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不可能不考虑他们的实力的,更何况他们还表现的这么忠顺的情况下。
“我会替耿公问问陛下的意见的。”
“多谢三郎了,我老冯又欠三郎你一个人情了,我冯家对朝廷世代忠心耿耿,愿意为朝廷永镇岭南,若得世封,定不敢辜负背叛朝廷!”
冯家此次入长安,一是表忠心,二也是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的。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就是想维持过去二百年数朝以来的实际割据地位,当然也愿意做出一些妥协退让,但大方面肯定还是不想放弃的。
秦琅很了解他们的底细,当然朝廷现在也确实把主要精力和目光都放在了北方的,就算灭了突厥,下一步也可能是吐谷浑和西域,再其次也会是辽东高句丽,只要岭南和云贵的这些土酋们不搞事,皇帝也愿意暂时维持现状的。
所以说,其实朝廷跟冯盎两边的打算,并没有什么冲突,是有很大的合作基础的。
冯盎之前也是这样判断的,只是刚来长安,就出了意外,宁长真居然被朝廷搞死了,而秦琅这样的朝廷重臣,居然要世封到岭南交州去。
秦琅只是第一个世封之臣,这样的世封臣子可能还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所以冯盎现在也有点慌,因此才会如此迫切的主动来搭秦琅的线,把嫡孙女许给秦琅庶子,并送上这么份大礼,就是想为这不明朗的局势找一个保障。
“耿公,你也不必太过于担忧,忠诚总会得到赏赐的。你的忠诚,朝廷也是看在眼里的,之前你带头归附朝廷,后来又出兵为朝廷讨平宁氏叛乱,这些都是功绩。”
“冯家在岭南二百多年了,久镇岭南边疆,守边是有大功的。别的我现在还不敢说,可世封刺史名单里,冯家绝对能有名字。甚至,冯家现在的地盘,肯定也还是要交由你们来负责为朝廷治理的,当然,朝廷现在拟行世封之制,所以到时可能也会在冯公的地盘上,划出那么一两块地来做为其它世封功臣的封地,这也是有可能的,冯公你要有些心理准备。”
冯盎听到秦琅这么推心置腹的话,反倒是松了口气。
中原真龙天子越强,岭南的土皇帝们就越得怂,肯定得吐出些利益,这是必然的。
就看能保留多少。
如果真按秦琅说的这样发展,冯盎倒还是能接受的,冯家在岭南二百年了,披荆斩棘的打下这份家业也是十分艰难的,他并不愿意在他手里葬送。
送走了冯盎父子,秦琅更衣,骑马入宫。
主动向皇帝汇报了冯家父子的动向,连那份礼单也呈给了皇帝过目。
“倒是委屈你了,秦俊也是你的长子,虽是庶长,可为了朝廷,却只好答应冯盎提亲,订了一个南蛮女做未婚妻。冯家给的这赔门财,也是应当,你就收下吧。”
秦家现在冉冉升起,正是需要好名声的时候,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跟名门联姻,现在却跟岭南俚帅冯家联姻,这无疑于家声不好,会被那些五姓七宗们耻笑,在李世民看来,这是秦琅为朝廷为他做的牺牲。
“冯盎也想要世封,你怎么看?”皇帝把那张礼单折起,交还秦琅。
“臣以为可以给冯盎这样的岭南、交趾以及黔中、云南等地的蛮夷酋帅们一个世封,毕竟他们本就实际据地称雄,朝廷也只是羁縻安抚而已。借此世封之机,可给这些豪帅们每家一个世封州刺史之位,其余的州,也可依然让他们自家兄弟儿子们担任,但不给世封,为以后留有余地。”
在秦琅看来,给这些事实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们世封刺史之职,其实就相当于是一种变向的双方认证体系而已。
朝廷首先需要保证的是这些边疆蛮荒之地继续留在中原王朝的体系之中,让他们成为朝廷的州县,至于是羁縻还是世封,这些其实都只是个名字不同,并不影响实质上的统治事实。
冯盎虽是汉人,其实朝廷也一直是将他视为蛮夷俚帅的,毕竟他治下统治的主体其实还是蛮夷们。
只是他们势力的上层人物是以早年南下汉人为主而已,这就跟吐谷浑的可汗是鲜卑慕容氏,但吐谷浑的主体却是羌人和氐人。慕容氏当年是从辽东一路西迁到了青海,后来把当地混乱的羌氐诸部打服,然后称可汗的。
故此,在朝廷眼里,管你是冯盎还是宁长真又或是陈树龙,这些人统统被称为岭南俚帅,都归类于蛮夷首领,这跟云南昆明的爨氏蛮一样性质的。
比如云南东部,就分成了东爨与西爨两部,东爨又称为东乌蛮,具体又有暴蛮、卢鹿等诸部落。
而西爨又称为白蛮。
乌蛮和白蛮都是拜鬼习俗,主体据说就是汉晋时的叟人,也是后世彝人的先民。
乌蛮相对落后野蛮一些,白蛮则被称为熟蛮,与汉人接触多,相对开放一点。
在云南的大理洱海一带,也有诸多部落聚居,同样也分为生蛮和熟蛮,这些部落最大的为六诏。
其中的南诏后来得唐朝扶持统一其它诸部,最终成为云南最大的势力,甚至后来反唐,跟唐打了上百年的战争。
总的来说,此时的唐人,习惯把川西一带的蛮夷称为戎,把云南一带的称为蛮,把贵州一带的称为夷,把两广一带的称为俚或僚。
反正都是蛮夷,只是分属几大不同的族群,内部又有无数的部落垌寨,各有大小首领等等。
许多大部落的首领,只要他们不称王不立国不叛乱,那么朝廷就册封他们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