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沈墨的设想,当杨妙真和姜俞馨的东西两路大军向北攻击之后,很快燕云一带镇守的蒙军部队就会得到消息。
在这之后的几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也随之得到这个情报。
然后燕云一带驻守的蒙军,毫无疑问会立刻南下,试图阻挡沈墨的北伐部队。
而这时的成吉思汗也会派出蒙古大军向南面开进,向战场上派出援兵。
而沈墨所要抓住的这个时机,正是燕云十六州原本的驻军南下,而草原上的蒙古大军,还没赶到燕云的这个空档期。
……在这段时间里,燕云一带驻兵的人数最少,也就是说他们正处于最软弱的时候。
而这个空档期的长度,正好是从燕云一带快马跑到到斡难河,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绝不会超过十天!沈墨必须在这段时间内赶到燕云,并且尽快占据那里。
在这之后,他只要攻下燕云十六州的几个重要防御地点,就可以率领部队牢牢的钉在那里,于是他这支北路军就可以形成一面铜墙铁壁。
他占据的这条防线向南,可以阻挡住燕山南面的蒙军。
使得所有的蒙军,都被他们牢牢地挤在北路军和东西两路大军中间,一个都别想跑出去。
而他占据燕山之后一个转身向北,就可以利用地形,抗击铁木真派来的大批援军了!所以沈墨的北路军不但要抓住出兵的时机,而且还要在进攻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燕山山脉的几个防守要地,才能达到他的作战目标。
在这期间,只要有一个关口没有被夺下封死,就有可能造成围困的那个,反而成了他的三万北路军部队!可是偏偏这个时候,他却受困于登州一带,渤海上骤然变化的恶劣天气,使得他无法立刻派兵出征。
所以沈墨此时的心情该如何焦急,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就在他绕过登州城墙,眼看着还有两三里远就到达草亭山气象站的时候,沈墨却突然被一支出城的队伍拦在了道边上。
只见这支队伍吹吹打打,锣鼓喧天,人数也很是不少。
最开始的时候,沈墨还在仔细观察这支队伍的色调,到底是以白色为主还是红色居多……他听到这锣鼓喧天的声音,以为不是出殡就是娶亲的。
可是当他带着警卫团一直走到跟前,才发现情况不对。
这支队伍里既没有红绸花轿,也没发现打着白幡漫天洒纸钱的迹象,明显之前他那两个猜测全没蒙对。
而且看这支队伍的规模,显然也不是什么红白喜事,因为它的人数简直是太多了!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只是三两百人从城门里出来。
可是沈墨接近过去时,才发现这支队伍的前边已经走出了两三里远,可是后边的大队人马还在源源不断的顺着城门往外涌……这差不多都该有小一万人了!此刻的安俊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在沈墨勒住战马之后,带着一只小队过去观察情况。
可是还没等他回来,沈墨就看出这帮人到底是干什么的了。
因为他清楚的看到队伍中间,正有百八十个身高体壮的大汉精赤着上身,抬着一个硕大的木架子。
在那个架子上,赫然放着一尊一丈五尺多高的泥塑神像!也要说这神像可也真不小,因为他是坐着的。
虽然是泥塑,这家伙的重量只怕也得有两千斤开外。
所以沈墨一见之下,才会立刻知道了这支队伍出城的目的。
他们抬的这个神像是龙王爷,这支队伍是出来求雨的!……之后沈墨没用安俊回来报信,他自己就带着人策马来到了这支队伍旁边。
眼下正是城外的一个十字路口,沈墨是要贴着登州的北城墙从西往东去。
而这些人则是出了登州北门,打算一路把这尊神像扛到海边去祭拜,所以他们才会正好拦住了沈墨的去路。
这时的沈墨立刻就想起了一件事,这和他刚刚接到的一份登州粮食种植情况报告有关。
说到山东一带的粮食生产,虽然这里已经推广了大量的美洲作物。
但却还有另一种农作物,是山东老乡们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冬小麦。
冬小麦只是在华北平原这样的纬度上才能种植,因为东北酷寒,麦苗不能越冬存活。
而南方基本上种植麦子的情况比较少。
在登州一带,这种冬小麦正好可以在马铃薯和玉米收获之后,在接近深秋之际开始播种。
等到麦苗长到了两三寸高的时候,正好赶上冬季,于是麦苗就在地里越冬。
之后还没等到来年盛夏到来,冬小麦就可以收获了。
在这期间有两个关键节点的降水量,对小麦的收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一个就是在小麦出苗的秋季……也就是现在。
如果这段时间不下雨的话,基本上冬小麦种子不出苗,就有可能造成绝收。
还有另一个时期就是冬季降雪期,咱们经常听说:“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就是指冬季的大量降雪,对冬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好处。
可是如今登州的麦种已经秋播下去,本地的农民却始终没有等来一场及时雨,让麦种出苗。
所以估计登州一带的百姓是被逼急了,所以他们弄出这么一个抬出龙王求雨的架势,这也是情有可原。
至于求雨的套路各地都不一样,沈墨也不知道通州这里是个什么风俗。
一般来说,有的地方遭遇大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