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四大兵工厂:沈阳、上海、武汉和这个河南巩县。沈阳兵工厂是张作霖建的,现在已陷敌手,大量武器弹药成为敌人重要的后勤基地;上海就是在曾国藩江南制造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汉就是在张之洞汉阳铁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巩县兵工厂是袁世凯在德国帮助下建起来的,制造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枪。
这个厂离陇海铁路很近,厂区非常大,就在巩县的孝义镇。现在战火已经到了河北中南部,厂里的几个负责人非常紧张。这个厂有铁路专用线,林蔚来这里看的意思就是能不能利用这个厂的运输力量,把散在各处的物资尽快集中起来。杨才声一听就摇头,这一次平津的教训就是飞机轰炸,把弹药集中在这么明显的目标中太不明智。
没想到林蔚哈哈一笑,光远兄,你知道这个厂的地下工事有多长吗?足足有好几十里!德国人建的,排水做得非常好。现在就是时间紧,要不然我带你下去逛一逛,你就知道防空没有一点问题。可以说建设标准不次于大名鼎鼎的马其诺防线,全部是用大块红砖砌起来的。
在巩县一带转悠的时候,杨才声一直愁眉不展。这一次平津的溃败恰恰暴露出**的最大软肋:军官问题。很明显29军的团营军官尚未腐化,士兵更不成问题。但从军长到师长,哪怕是态度坚决的秦德纯、冯治安,杨才声也觉得比不上底层官兵。
原来杨才声最担心的是高层军官对现代战争缺乏认识的问题,而这次平津大溃败使他认识到,对于高层军官,现在根本还远远谈不上什么军事素养,连最起码的作战意志很多人都成问题。
杨才声不禁想到岳飞的名言:要想大宋不怕金国,就得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现在中国还是这个老问题,说穿了为什么高层缺乏战斗意志,还不是一怕丢命、二怕蚀财。
那为什么底层官兵就没这两怕呢?因为底层官兵一是命贱、二也没财可失。用现在的话来说,坚决抗战的往往是一无所有者,而充满绥靖思想的往往是既得利益者。
就拿国共两党比较来看,之所以**抗战态度比国民党更为坚决,也没什么奇怪的。不过是一个是既得利益者,一个是一无所有者。
我在本书的序言中就说过,这部小说没有yy。因为没有yy,所以读起来一定不爽。其实要想爽一点有什么难的,我在《北平抗日军》里就说过,一个现在的重装师别说扫平平津了,恐怕推平整个日本也不是难事。只要稍微yy一下,爽点就出来了。打个比方,一个现在的导弹小艇,干掉(最起码重创)以前几万吨的战列舰也就是摁几下电钮的事情。
在这次平津大溃退中,造成几万官兵伤亡的主要杀手,不过就是几十架现在看起来穷兮兮的什么中岛90、中岛91、三菱93式。别说用现在的飞机,更不用说肩扛式导弹了,恐怕几十挺高射机枪就能管用。但是这样yy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想一想这件事背后的东西。为什么杨才声会想起800年前岳飞的话呢?因为不管物质(科技、生产力、武器)如何变化,人性也就是精神其实是变化不大的。
我们跟古人在精神上又有多大差别呢?除了我们见识多一点,还有什么呢?
我敢说我们现在在精神上还不如抗战时期呢。抗战时期也有**分子,如果把他们穿越到现在,恐怕只能算是有一点点腐化思想。
如果29军是现在的年轻人组成的,我敢说不会坚持到黄河边才崩溃,恐怕在平津已经就地四散而逃了。指望这一代打着游戏长大的孩子们,能跟日本鬼子拼命,那还不如指望再重新另生一代更靠谱。
为什么现在所有人对日本都是不屑一顾的心理?无非是觉得小日本不值我们一打,根本就不值得考虑。实际上这种想法在以前早就有过,就是甲午战争开始之前,全中国除了李鸿章都是这么想的。
可是您仔细想一想,战争是什么?蒋白里说过,战争无非就是三大要素:人、物和组织。物刚才我已经说过了,变化往往很大。但人呢,变化往往很小。
拿我们跟日本比,“物”跟“组织”这两个要素,大家应该明白双方并不存在太大的差距。最起码,武器不会是代差,组织力就更不会。恐怕我们的组织,还比不上日本。
那么就剩下“人”了。我刚才说过,人是变化最小的。这就是人性,在这方面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远远比不上当年的中国人。
现在的中国人什么特点?最准确的描述应该就是“道德下降无底线”。请问这样的中国人,会不会出潘毓桂那样的汉奸,我觉得肯定比起潘毓桂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现在还会不会有宋哲元、有张自忠那样的人?我觉得只会更多。
好了,这是高层。毕竟还有好几万普通官兵呢,他们退到黄河岸边就爆发了,他们要反抗,而不是耻辱的逃过黄河。
这几万人幸亏是古人,或者最起码是前人。如果是我们现在这一代人,那就一定会四散而逃。要我为国拼命,搭上自己宝贵的生命?你省省吧!
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用?大家想一想难道我们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就真的没有战争了?
一旦战争来了,我们会不会又是一次平津那样的大溃败呢?我深深的怀疑。
我们现在是有了导弹、有了飞机、有了航母,可是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