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谨记。”方运道。
“另外,因文曲星动,今年的举人试和进士试的名额有所增加,这对你来说有喜有忧。人多了,你争状元的机会就小一些,这是忧。至于喜,那便是我国今年额外多了三十个同进士的名额。”董知府道。
方运先是一喜,因为景国去年也只录取三十位进士,今年就算加倍取六十,额外的三十个同进士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随后方运一愣,道:“喜?莫非这同进士的名额跟我有关?”
董知府笑道:“当然与你有关。在你出圣墟前,圣院的人说你第一次书山过了三山二阁,而武国和庆国的秀才不知为何大批失败,惹得半圣认为两国学子不堪造就,所以把另外两国的同进士名额夺了一部分。分到咱们景国。不过现在我们才知道,你何止过了三山二阁,你都已经入了第四山!那三十同进士必然会铭记你的大恩,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人脉!”
方运点了点头,这次没有客气或谦虚,景国这三十个同进士,完全是他在书山努力争来的。
“这次封爵,也会考虑到这个因素。爵位可能只是从三品文侯,但别的赏赐会很重。好了,我们继续说策论。策论中的十国、妖蛮和安民是大分类。而真正的考题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半圣写的几百字,有时候甚至干脆摘抄古书的故事。”
方运轻轻点头。
董知府又道:“进士试和举人试不同。进士试之所以出现老三篇,乃是因为进士试是为人族选人才,所以题目极大。但举人试则主在为国选贤良,所以我便从历年的策论中选三题,你在黄昏前快速答出,不求完善无缺,旨在让我摸清你的长处和短板。等你答完三题。我评判完后,再给你留十题,明日晚间我会来评判。”
方运面露苦色,别人答三篇策论至少用十二个时辰。自己倒好,最多有三个时辰的时间。
“你少在那里装蒜,我知你文思敏捷,又有上品奋笔疾书。定然可以完成。准备好纸笔!”
董知府说完,从桌子上拿起毛笔,思索了十几息。提笔书写,一边写一边道:“我选十九年前的举人试题目三篇,你来作答。”
不多时,董知府写完第一篇题目,递给方运,道:“你先答这篇策论。”
方运接过一看,微微皱眉,这篇策论题目是双问,开头就是“圣教化,君国政。明德之君,知固本重农,治兵修备。”
这篇题目后面就是围绕前面发问,众圣负责教化,而国君负责政务,真正的国君应该首重农事与军务,那么作为一国读书人,应该如何为国君献策。
方运没有立刻作答,而是先思索这农事与军务的关系,因为这种题叫“双问”。
方运心想双问题在进士试中都不多见,那年的举人试中竟然有这题,深觉十九年前的举人倒霉。
十国重经义,所以经义已经被考生们研究到每一个细节,而诗词和策论虽有研究,但书籍很不容易买,方运只看过十七本有关策论的写作指导书籍,而那些书中的解双问之法太过模糊。
奇书天地中也不可能有双问的解答之策,方运只能靠自己。
当时,方运收集了能找到近年所有双问类策论题目,共三十二题,然后找出这些题目的范文,共一百七十篇,然后反复阅读优秀策论和差等策论,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再寻找优秀策论之间的相同之处。
经过一天的努力,方运终于发现双问策论的要点在于“关联”“并重”和“统一”,而明白了这个观点,方运再对照那些范文,发现凡是这三点能写好的,大都是甲等,而写好两点的,至少是乙等,那些差等策论除了答非所问的,大都是没把握好两点。
方运思绪纷飞,把自己总结的经验用在这道策论题目上。
“若想得乙等,必须分别对农事和军务有良好的对策,并且把两者联系起来。但要想得甲等,就不仅仅是联系那么简单,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站在一国之相的位置,把农事与军务统一。那些甲等范文好则好,但称不上妙,因为他们是强行把双问的不同类别统一。以此篇为例,农事就是农事,军务就是军务,强行统一起来,只能是一些“屯田”之类的老套手段,但若要两者更完美统一,应该添加一个纽带!而这个纽带在现如今的国家中,又不能强过农事和军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跑题,直接丁等。”
“所以,真正的甲等双问好文,不仅要有‘联系’‘并重’和‘统一’,必须还要有‘纽带’!这就是方向,而具体如何献策农事和军务,则是道路。若要得甲等,两者缺一不可!”
方运有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社会的经验,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万能的纽带。
在想好纽带后,方运就根据景国的现状分析,然后思索对策。
一刻钟后,方运提笔,在开头就直指统一,回答:“臣对:无农不稳,无军不固,无商不富。农者……”
董知府就站在方运身边,仅仅看了前十二个字,目光一闪。
策论最忌讳跑题偏题,明明是农事与军务,却加一个地位不如两者的商,写好了则罢,写不好恐怕直接丁等。
不过董知府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看下去。
方运经过五次才气灌顶,又得文曲星照,思维极其敏捷,很快把自己所知所见所闻的一切联系起来,然后迅速分门别类,再